今天是: |
|
二年前我写过一篇《深入容易浅出难》的课评,意犹未尽,还想就这个现象再唠叨几句。
成语深入浅出指文章或言论内容深刻,使用的语言却浅显易懂。教学中碰到专业性强的知识点,微言大义深入讲授并不难,但要讲透,让学生豁然明白就不那么容易了。什么是浅出?浅出就是用接地气的语言把深奥的专业知识通俗地讲透,让学生明明白白听得进。
譬如“视觉重量”是个很新的专业术语,单从理论上讲成“视觉重量的主体是视觉,获取情感欲望来源的信息”,听者很难消化。如果讲成“看上去的重量”既通俗又明白。关键先要讲清“重量”不是物理概念,而是照片当中所呈现的画面元素,带给观众们“有多重”的感觉,这就叫做"浅出"。学生真明白了视觉重量的概念内涵之后,自然而然理解物体的密度和体积也会影响到物体的视觉重量。对于一张图片上的一条牛与一只麻雀的视觉重量孰重孰轻就不再是问题
鉴赏艺术影像也有个浅出。这个浅出是充分调动艺术鉴赏过程中的经验认知。譬如鉴赏一张百米冲刺图片,在形象,力度,赛道,甚至光线明暗相类似的情况下,向左与向右哪一张更美?几乎一致的答案是由左向右的一张更顺眼。看似简单的问题,说出为什么却不易,因为疏忽了人的认知习惯。
人的认知习惯从左到右,先左后右。汉语成语中包涵左右信息的总是前左后右,先左再右,左不离右。耳熟能详的就有左顾右盼、左思右想、左右两难、左右开弓、左邻右舍、左膀右臂;单左的成语不多见,常见的有左道旁门、左家娇女、虚左以待;以右开头的成语更不常见,右军习气的右己成官职的构词元素。
古人多以左为尊,右为卑。信陵君预备了酒席,要大宴宾客。驾驶马车,虚出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侯生。以左为尊,因为先左后右。当今民俗依然多为崇左。房号排位,主席台摆席次,都是以左为尊,左为序一。古人上衣多为交领斜襟,习惯上衣襟右掩,称为右衽,也就是遵循由左向右的自然顺序,若为左衽,则视为文明沦落。孔子说过,微管子,吾等披发左衽矣。由此可见左右尊卑的文化脉络足够悠久。当今行车走路靠右行并不是尊右,我以为是君子谦让的智慧行为。教学中只要熟悉文化逻辑和习俗,驾驭课堂就能左右逢源。
课堂教学的深入可贵,浅出更加难得。浅出显示教师的真功夫。教学中的浅出,是在教者深度消化之后。不善浅出,不是专业水平不达标,而在知识的横向联系不到位。说到底,教者的知识网络尚未完全结成,因而未得以享受教学的自由。只有教者举一反三,才可能使学生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