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旧版网站
 
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科研督导 > 督导专栏
大格局大阅读大参与
来源:督导评估处   作者:尤敬东    日期:2021-06-10   浏览量:10954  

语文教学步入大语文的背景,需要有与之适应的大语文眼界。听课之余曾和一些语文同行们零星讨论过大语文教学究竟“大”在哪里?大者良多,笔者以为主要体现在大格局,大阅读和大参与三个方面。

大格局。格局是一个人对事物思维和认知的范围。人和人之间最深层次的区别,不在于财富和身份的差别,而在于知识的涵养和内在的修养,这就是格局。人情练达的君子日常生活里的言语颦笑,举手投足,待人接物往往表现出不同凡响。小格局尽显小家子气,大格局方成大方之家。语文教学也有格局。如果教者的眼界局促,不关注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新成果新信息,依然局限在单元格的语音词汇修辞语法写作的教学之中,而不能融合语文的文史哲艺语修逻美,高屋建瓴,融汇贯通,语文课堂上自然难免出现集体缄默的现状。还以为读读写写就是语文,不能真正理解语文学科的人文本质内涵,就失去了语文开拓眼力养育人格陶冶情操培养能力的意义。

对现代语文教学的认知能否与时俱进,语文知识层次能否适应现代语文教学,如何整体融合而不是肢解语文知识体系,是否科学地传道授业解惑,都表现出语文教学的格局。格局不同,效果迥异。曾经流行过的一课一得教学法,适应的是那个特定的背景,其实就是唯实用主义,不是大语文教学。大语文教学要求教者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有融汇贯通的教授技巧,有高屋建瓴的语文素养,而不拘泥一字一词一诗一文一章一篇。大语文教学的课堂情境永远处于进行时,而不是过去时。文章作品的文体结构,语法词汇,修辞表现手法,思想内涵等都是处于融合态,而不是肢解状。语文的文化现象文史哲美艺语修逻,永远处于联系的渗透的包融的在场性语境,语文的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方可得以很好地呈现与张扬。

大阅读。语文教学离开了文本阅读就是纸上谈兵。诗文内涵精微精艺都是读出来的,没有读哪里来的领悟!鲁迅先生的杂文博大精深,如《呐喊自序》《灯下漫笔》等,不细细阅读岂能理解?找一两个议论句不能准确理解文章的文脉内涵及深沉情感。有些集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的随笔美文不读不得要领。如《秦腔》《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徽州访桥记》等,不通读如何得其妙处!至于文言文教学,必须熟读成诵,方可理解其中之美之慧之幽微。尤其是一些文言虚词,必须通过阅读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通达。《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鸿门宴》等名篇中的虚词离不开语境。文言虚词虽灵活多变,难以把握,但常用并要求基本掌握的也就15个。稍加整理可凑合成一虚词联:"何其所为乃而若,且以焉于(与)因则之"。这样整理一下让学生易记,能足够应付一般的文言阅读,这就印证了大语文知识的融合性的意义。很欣赏有老师在教学《寂静的春天》、《回忆鲁迅先生》,古典诗词《八声甘州》等作品的过程中,充分注意到融合自我的人生体验,强化课堂文本阅读并名句默写训练,加强文本思想情感意境的深度认识,培养语文能力,上出了大语文的味道。当然,不给学生阅读,得有《明湖居听书》里那个说书人的能耐引起听众兴趣。你的有声阅读呢?你的顿挫抒情呢?你的微言阐发呢?宁愿花功夫介绍作家而不厌其详,却不腾出时空指导学生阅读文本作品,未免舍本逐末。作家作品的知识,文本注①很清楚,提醒学生注意即足够了。

大参与。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形式是多元的。阅读固然是参与,还有师生、同窗交流,问题质疑,材料作文阅读理解分享等等。教师唱独角戏,促使我想起名人诗句中的“独”来:独有敬亭山、独立小桥风满袖、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独自莫凭栏、无言独上西楼……;这些独,总归不如孟夫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学生课堂参与教学活动,无疑是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的最佳元素之一。没有设计教学目标而让学生自行阅读基本上属于奢侈的浪费。教师同行对文本的质疑思考争鸣更是参与。不久前,有位网名霜枫的语文同行在群里把教学《徽州访桥记》中的一副茶亭联的质疑抛出来以期引起同事的探讨,只有极个别老师作了回应。笔者也凑个热闹作一猜想,希望借此能引发一回讨论争鸣,形成一次网络教研活动,即使错了也无妨,各抒己见而已。遗憾的是心理目标未能达成。学生课堂上接受背诵黙写等基本功训练也是课堂教学大参与的基本内涵。有学生对试卷参考答案的周延性或科学性提出了质疑,应视为参与语文教学并值得点赞的的行为,有时即使值得商榷,但至少提示试题参考答案可能存在的不够严谨或模棱两可现象。在指导材料作文教学中,对材料作文题的阅读理解,教师应引导训练学生善于审题。材料作文的材料审读是关键,学生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审读出作文的基本信息是一个过硬的基本功。考的是学生阅读理解,衡量的是教师指导水平。材料作文的材料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引导语、启导语、限制语。准确读懂启导语基本就不会偏题。以19级本次期中作文考题为例:“大千世界原点无处不在",是引导语,限制题目外延;“原点可以是…可以是…可以是…可以是…",是启导语,规定入题角度和内容;请以"回到原点为题……到最后,明确了作文的题目,体裁,字数及隐藏相关信息要求,是限制语,规范了写作要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材料作文审题训练,有益于学生启发性思考,拓宽视野,巧用活用材料,节约时间,提升应试写作水平。总之,通过大参与并契合大阅读,逐步形成语文课堂教学大格局,努力达成教学设计目标,以丰满40分钟教学内容,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非同寻常。

语文课堂教学从理论到实践虽然说是个大话题,却又不便随意触及。不是不想碰,不能碰,而是心里有个结尚未解开。这个结主要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心境还在发育之中。虽如此,在其位而谋其政,孔夫子的话一日不敢掉以轻心。古人云“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又闻“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篇未必切中肯綮的闲话,权当是笔者抛的一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