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旧版网站
 
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科研督导 > 督导专栏
突出文史教学中的文化自信
来源:督导评估处   作者:尤敬东    日期:2020-11-11   浏览量:10906  

历史课教学中重视历史知识固然重要,突出历史文化教学尤其必要。听了几个历史教师的历史课后,这个感触更加强烈。教学历史课的基本都是跨学科的教师,在专业系统学习或培训不足的情况下,也能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合格的专业素养。教学中不仅厘清历史线索,勾沉重大历史事件,还能于其中捡索中华民族千古流传的文化现象,体现文化自信的教育内核,这算是抓住了历史教学的牛鼻子,值得称道。

东周战国一段历史,在中国历史中是浓墨重彩的一页。年代久远,文化却如青铜器一般厚重。大多执教者在讲述这段历史中的李悝吴起商鞅先后变法、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诸侯称王、七国称雄、合纵攻秦等重大史实后,重点切入三次著名的战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突出讲授与三次战争相关的军事人物及其文化传承,孙膑庞涓赵括,围魏救赵,减灶、离间,纸上谈兵。史实清晰,趣味盎然,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者还特别穿插解读了与这段历史相关的诸子代表人物经典名言: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孔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对孺家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作了简约阐释比较;用公孙龙"白马不是马"的逻辑思维与后世塞翁失马的辩证思维进行对照引导,恰到好处。史实线索清晰,文化内涵厚重,较好地展示出历史教学中凸现文化自信的设计。再如一箭之仇、管鲍之交、奇货可居、卧薪尝胆、一鸣惊人、图穷匕见、鱼腹藏剑、作法自毙、风马牛不相及等经典成语,也能穿插在历史教学之中,达成了文史同源的教学目标,把历史故事与文化现象统一起来,客观上起到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的作用。

 汉语词汇文化是一合成词,看似通俗却不简单。由本意经过几次引申,大意成了文治教化,广义的文化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数千年的汉文化博大精深,推动了中华民族与社会 的文明进步。中华民族精神之所以能薪火相传,雄立于世界,全在于民族文化的根深蒂固。文史教学中构建文化自信意识,既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打造如境课堂的重要元素,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自信”的教育使命,文史课教学当仁不让。以语文课中诗歌教学为例,诗歌具有言、象、意三个层面,鉴赏活动正是与这三个层面相对应一一一由言而成象,由象而明意,一些哲理诗更是如此。王之焕: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何等壮美之象,于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理因象生!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冲斗舰一毛轻。向来柱费推移力,指日中流自在行。理从象生,揭示了不顾客观条件,人的主观愿望往往是出力不讨好。苏东坡:若言弦上有琴音,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手上听!声形俱佳,理由象出。揭秘成功必须得主客观结合。妇孺皆知的名句‘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是从前面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繁富意象导出。这些让世代人变得聪慧的哲理诗情,处处显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可见,重视文化教学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当然,跨学科教学,教学设计多元,有重史实,有重人物,有重故事,有重文化,备课要求还需强化统一,以更好地提升教学理念上的眼界与境界。

总之,在文史课教学中构建文化自信意识,说明教师的教学视野在拓宽。教师的视野直接影响学生的视域。站得高,自然看得远。不患学生不接受,只患教师不能给。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况且,必须高屋建瓴。

督导评估处  尤敬东

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