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听了几节新生班的语文课,就如何更有效地上好诗词,形成了一点不太成熟的思考,就教于语文同行。
毛泽东的诗词,情境交融,事理兼备,大气磅礴,古今独步。仅仅熟悉一两首的人是无法体会其魅力的,尤其是只有初中文化的高职生,更是如此。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学参考书,对于教参或网络教案,要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取舍。
诗词教学最重要的环节是诵读,熟读成诵,意思自然明白。教师要安排大量的时间、大面积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诵读,营造热烈的读诗诵诗的课堂氛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词更是如此。如果按部就班地讲作家作品、写作背景、诗句赏析、处理作业,一多半时间就过去了,课堂还很沉闷,不会出现飞扬的诗情,学生不懂内容自然无法深入一步赏析诗词之妙。至于作家作品或写作背景,可以让学生自读文本注释和拓展训练教材中的相关信息。
对于诗词内容的理解,也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切忌用现成的参考答案暗示学生。举例来说。让学生体会"独立寒秋"的"独立"一词的表现力,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初年级高职生是无法体会出‘卓尔不群’的伟岸挺拔的形象特征的。就字面意义看,独立就是一个人站着。但是谁站着,为什么站着大有讲究。伟人独立,或许形象卓尔不群,凡人独立,未必如此。独立的原因,更是因人而异了。古典诗词中写独立的名句甚多。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冯延巳‘独立小桥风满袖 ,平林新月人归后’都是写失恋孤独,为什么伟人独立就是卓尔不群?卓尔不群的形象当然可以说,但何尝不是孤独无人理解的精神状态表现之一呢?其实,伟人从事改天换地的伟业过程中,孤独是难免的,甚至是常态。只有当其孤独之时,才有心境观照自然美景并‘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因此,学生如果把“独立寒秋”理解成孤独孤单或一个人站在深秋的季节里,都不算错。诗无达诂就是这个道理。再举《沁园春·长沙》词义归纳为例。教参上的提示偏向书面化,又修饰较多,难以形成直观印象,照抄效果不明显。教师可以重新归纳。上篇写景言志,下篇忆事抒情。简约明了,点到为止。学生据此不难找出所写之景,所忆之事,所言之志,所抒之情。而写景述事都是为了言志抒情。这就回到了赏析诗词的本源上来了:诗言志,歌咏言,词抒情。王国维先生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就给了学生一把赏析诗词的金钥匙,举一反三而融会贯通。至于具体诗篇,自会因文而变的。
总之,诗词教学,语文老师确需调整思维模式:重读轻讲,重象轻理,重体验轻参考。尊重学生个性,激发思考活力,把复杂的简单化,把深奥的通俗化,把理性的形象化。
2017.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