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旧版网站
 
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科研督导 > 督导专栏
让德育课堂植根于生活
来源:督导评估处   作者:黄洪成    日期:2017-06-01   浏览量:10217  

德育教学是件比较难的工作,而要让德育课程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进而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更是困难的事情。

今天上午,我们带着这样的疑惑来到物流大专161班级,贸然走进了陈红老师的德育课堂,不仅从中目睹了陈红老师的课堂风采,感受到了她授课中举重若轻的教学风范,更在她的课堂上获得了如何提高德育课堂效能的启发。

陈老师今天的课题是“民法:婚姻家庭”。这本是个法律范畴的课题,而且对当前年龄段的学生似乎会有距离之感,处理得不好,就会造成课堂学习进程的阻力。然而,在陈老师的课堂上,她把简单的文本表述转换成生动的学习内容,将枯燥的课本内容演绎成具体的讨论话题,使得学生在整堂课上不断地参与其中,并能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得。

回想起来,陈老师的德育课堂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不拘泥课本,而是着眼于生活。陈老师根据学生走读生的性质,从调查学生家庭的“家规”出发,向学生征询其“家长规定自己几点之前必须回家”等具体的问题,引出家庭成员的权利、义务和相互关系,并提出“有爱就有责任”的教育命题,较好地疏导了学生对家规的认识和态度。此外,类似于学生熟悉的班级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的具体事例,都是信手拈来,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不照本宣科,而是置身于情境。虽然教材本身编制有相关的案例,但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案例往往显得生疏且遥远,阅读这些案例,仿佛是在观看他人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很难将自己置身其中。陈老师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出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再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进入情景,来引发大家思考、讨论,学生似乎是在针对自己的事情思考处理的方式,学习的兴致也就高了。

不频频说教,而是感悟于生活。寓德育于课堂之中,是各科教学的要求,德育课程尤其如此,处理不好,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也会造成学生的反感。陈老师在课堂上,针对课本的内容,把自己生活的经历与感悟结合进来,以谈心的方式与学生分享,学生感到比较亲切,比较容易接受,也愿意谈出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对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有了比较正确的处理方式和态度。

通过参与陈老师的德育课堂,本人对于如何提高德育课堂效能也得到了以下几点启发:

启发之一,德育课堂必须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学生的家庭生活、班级生活、校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有其较为独特的经历与感受,如果将之与课堂学习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产生新的感悟,将会在其今后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得到受益。前提是,要真正想法去了解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当然,陈老师的班主任工作经历给她提供了便捷的路径,使得德育课堂能够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之中。

启发之二,德育课堂上的教师可有多重角色与学生互动。在陈老师的德育课堂里,可以感觉到她是以多种角色和身份在与学生进行着互动的,其中主要的是导师角色、朋友角色、母(父)亲角色,尤其是母亲的角色体现得较为明显。显然,她把学生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无论是教学语言的口吻,问题提出的语气,以及对学生课堂发言的处理和引导,都显示了一个母亲的胸怀和爱意。因此,无论处于哪种角色,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这是根本性的。

启发之三,德育课堂的活力来自于课堂资源的开发利用。德育课堂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在生活中,在家庭里。课堂好比是一个生命场,老师与学生都是这个生命场中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与经验都有其差异和不同之处,关注各个生命体的交流与沟通,定会产生新的生命活力,德育课堂也就活了起来。

最后,借此感谢陈老师用她的教学行动唤起了德育课堂的生命活力,感谢陈老师提供的教学现场带给我诸多的启发,感谢物流大专161班同学们热情参与陈老师德育课堂的学习表现,尤其是在这样的“随堂课”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