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应用外语系朱玉芳老师两节语文课,把讲台交给学生,集知识性,趣味性与积极性于一体,内容丰富,情感丰沛,思考前卫,学生得到了一次实实在在的锻炼。应该说,把它定位在语文实践活动课更有意义。课上关于对联文化的一个环节,尤其见得主持学生的用心。如果将这个知识点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放大到两个课时,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其中,使这个知识点更为系统,老师再腾出时间来加以点评,效果将会更好。借这个话题,我也扯扯对联的文化,算是听课笔记吧。
春联原为驱鬼压邪。史料上载,秦汉以前民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桃木板,上写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的名字,悬挂在左右门上,驱鬼压邪。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说的对联的本意。隋唐之际,律诗兴起,把对仗的第二、三联抽出来,就是一副很好的对联。对联也就因此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从律诗中分化出来了。据说,第一副传世的对联是后蜀孟昶所作,联曰“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现在仍然有人贴,很吉祥很喜庆。大概到了宋朝,贴对联的风俗得到广延,桃木板做的桃符已经不能完全表现人们欢庆新年的愿望了,就改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写上心中所想,于是春节贴对联的风俗由此流传至今。可以肯定地说,对联是华人社会一年中家家户户都用的吉祥物,足可以申请吉尼斯大全,或也可以申遗,对联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普及的传统文化。
对联在中国得以普及,文人的专意创作功不可没,不断标新立异,推陈出新。对联寄托着文化人的悠悠情思,是文化人自我表现,张扬个性,展示才气的载体。明清以降,大量的对联由文化人创作而成,脍炙人口,流传广远,家喻户晓。信手拈来:春回大地,福满人间。人勤物阜,国泰民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有天皆丽日,无地不春风。东风迎新岁,瑞雪兆丰年。富贵三春景,平安二字金。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些祝福新春的吉祥话,仍将永久地流传,没有失效期。但是,文化人创作对联,不满足于说些吉祥话。文化人借机展示一把学问,在对联的技巧上狠下了一些功夫,精雕细琢,磨砺出极具水平的文人对联。喻物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愉情联“春风放胆来疏柳,夜雨瞒人去润花。"对仗工整,音律谐美。野史笔记中有关名人与春联的掌故佐证了文化人对联技巧的高超。乾隆皇帝的拆字联:口十心思,思乡,思友,思父母。纪晓岚对下联: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金圣叹赴刑场,写给送他的儿子一副谐音联也是流传甚广:莲(怜)子心中苦,梨(离)儿腹内酸。这位清代的大学者临死不忘卖弄一下学问,用一谐音联表达与亲人生离死别的感受,读来真有点儿心酸。有些对联运用藏字技巧,让人猜出深刻的内涵。如,流传甚广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上联含“忘(王)八”,下联射“无耻”。所有这些对联,都展示了文化人极高的创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具有很高的美学意义。古人称这些对联圣手为才子,应该说是最为贴切。
春联不仅在创作技巧上表现出的高造诣,内容上也让人赏心悦目,许多对联充满了爱国主义的豪情,掷地有声,值得炎黄子孙永远珍记。这里不得不说的是林则徐。他的传世的楹联有一百多副,熔铸了深邃的思想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表述了他超人的志向与非凡的胆略。林则徐的不少对联即是律己勉人的格言警句:“求通民情,愿闻己过”,如此操守与胸怀,直使当今某些权贵汗颜;“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则如旷世金石之声,百代黄钟大吕。林则徐的对联无论音律还是遣词,无论意境还是题旨,堪称精道。那一副著名的对联,表明他对家国祸福利害关系具有深切的认识,流传甚广,脍炙人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的生死祸福又有什么呢!为了国家民族利益,有识之士就应该如此。正因为有这种精神,中华民族才日益富强。此联所述意旨,所表胸怀直逼孟夫子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圣人之语。除了文人自撰联以外,对联中还有一类集句联,是从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经典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平仄格律组合成的对联。如上午课堂上举例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唯楚有才,于斯为盛”的门联,上句出自《左传》,下句出自巜论语》,为清人老明经张中介集得,成了集句联的精典。
俱往矣!时至今日,对联极尽喜庆吉祥,基本上回归了对联的本意,文化品位已大不如前,令人遗憾!今年春节我也俗购了一副对联:"迎春迎喜迎富贵,接福接财接平安",居然见者好评!借朱老师上课话题,说说对联的趣事,乐在其中。顺便学古人雅趣,集一联,图个开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