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每个人都想要一个完美世界,没有苦难和挫折,没有心酸和痛楚,没有肮脏和龌蹉,没有疲乏和悔恨,你想要的一切没有都不存在,但一枚硬币都有两面,世界上有完美吗?何况生活这个名词兼动词。那我们就练就不会受伤的灵魂,让苦难盛装出场,让负能量滚蛋!
01《活出生命的意义》 (美) 维克多·弗兰克尔
这本书的作者弗兰克尔,是一个真正经历过死亡的人。所以如果他来讲解“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这个题目,我绝对会搬好小板凳认真仔细地听。
弗兰克尔曾被关入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兄长、朋友、同学都死在这里。他品尝过痛苦和失去,但从死亡的边缘逃脱以后,他却对“生命的意义”有了一种极为清晰的认识。
他觉得生命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学会接受痛苦与失去,另一部分是学会积极创造和体验。所以,他异常刻苦地学习,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创建了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他更在67岁拿到飞机驾照,在80岁登上了阿尔卑斯山之巅。弗兰克尔将自己的人生当成实验场,去不断验证他的论断。更亲身示范了,什么才叫做“活出生命的意义”。
02《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 (阿富汗)法齐娅·库菲
这本书是作者法齐娅·库菲写给两个女儿的17封告别信,我们也可以看作是17封遗书。
因为阿富汗是一个女性地位特别低下的国家。妇女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利,必须穿蒙面长袍,外出必须有男性亲属陪伴,单独出门的女性往往会被毒打。而法齐娅·库菲,就是这个国家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性国会议长。以至于她每次出门前,都面临着生命的危险。但库菲在信中却告诉她的孩子们,不要选择忍受,而要昂起头反抗!她告诉孩子们她参加反抗运动的事,即使遭遇了一次次的警告和刺杀,她还是坚决站在反抗压迫的最前沿。
这个世界有很多人承受着我们难以想象的残酷,然而他们并未选择屈服,而是用坚定的反抗,让我们听到了他们心底的呐喊!
03《当幸福来敲门》 (美)克里斯·加德纳
每当提起梦想,我都会想到这个广为人知的故事。而这个梦想的起点,竟然是个有点天真、有点傻的念头。
克里斯是贫民窟中长大的黑人小伙子,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了一辆火红惹眼的法拉利敞篷跑车。他完全被这辆车惊呆了!所以他毫不顾忌地跑去和车主攀谈,问了很多傻气的问题。就是从这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开始,克里斯坚定了自己的梦想——总有一天,他也要开上这样的豪车!这中间他经历了很多事情,他最艰难的时候,甚至要带着一岁半的儿子睡在公共厕所里。但他绝不允许自己倒下,因为他总是记得自己曾梦想过,有朝一日也能开上红色法拉利。
梦想只是一颗娇弱的种子,但是只要你有梦想,就别怕去追寻。
04《风雨哈佛路》 (美) 莉丝·默里
很多人在遇到最困难的人生模式后,最可怕的结局,就是从此对这个世界心生怨恨。而这本书的主人公,却用深深的爱化解了这一切。
莉丝·默里出生在贫民窟当中,15岁时,莉丝的母亲死于艾滋病,父亲也进入了收容所。她从8岁起,就流落街头,只能每天换街角睡觉。然而,这位无家可归的小姑娘却只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高中四年的课程,每门课的成绩都在A以上,并最终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进入了哈佛。
更让我真正感动的是,促使莉丝不顾一切也要逆袭的,并非对上天复仇的心态,而是对母亲的爱。即使那可能是世界上最差劲的妈妈,人见人怕的瘾君子,但莉丝仍然毫无保留地爱着妈妈。
也许,这个世界不一定对每个人都公平,但我们仍然能用爱武装自己。
05《相约星期二》 (美)米奇·阿尔博姆
死期将至,绝大部分人都会感到绝望和悲哀。然而这本书却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人生的告别仪式。
一位德高望重的社会学教授莫里·施瓦茨被绝症宣告了死期。在接下来不多的日子里,他选择将自己一生的思索告诉一位学生。每个星期二,他和学生相约,畅谈世界、遗憾、死亡、家庭、金钱、原谅等一系列话题,每一句,都是阅尽千帆后的淡定,是深刻思索后的坦然。他提醒我们无论平凡还是成功,最为重要的事不是金钱,而是创造一种能给自己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十四周之后,莫里教授安详地离开了人世,弥留前他还在和学生开玩笑说,自己遗体火化的时候不要烧过了头。
莫里教授让我懂得了,人生最难的事情,并不是生离死别,而是与生活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