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工匠精神是百年中国共产党形成的精神谱系之一项,在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深化党史学习过程中,根据教育部关工委“工匠进校园”的活动要求,校关工委于2022年元月6日下午,与团委联合组织“青年教师助力营”成员参加了“百年党史与工匠精神”专题座谈会。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吴建东、4位秘书长及师发处、团委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关工委秘书长丁晓亮主持了会议。
为了帮助广大青年教师理解工匠精神,关工委特邀了学校三位知名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座谈。
三位老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与青年教师分享了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用心极致 追求卓越”的小故事。听者肃然起敬,互动时更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和决心。
座谈会上,年过八旬、从教近60年的朱才良老师首先发言。他戏称自己是一名万金油老师,学校缺什么老师他就教什么课,不懂就自学,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1982年作为省派出的支教老师,到广西百色地区一所普通中学支教两年;当地的教师都称呼他“江苏教师”,他觉得压力山大,认为自己不仅代表常州,还代表江苏,决不能给江苏丢脸;在百色支教期间,地区和学校经常组织老师来听课学习,他认真钻研教材,注重教学教法和实验教学,把学校里闲置多年的示波器等实验设备都一一派上用场,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总算不负众望而获得一致好评。
朱老师十分注重学习和创新,不断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先后开设了近20门专业课程,他的课广受学生欢迎,同时在学校的各个方面表现突出,被评为省“教育先进工作者”。退休后的朱老师,又被常州老年大学聘请为计算机老师。这一聘是18年;如今,82岁了,仍坚守在教学岗位上。先后教了几十个班,编写了近20本适合老年人学习的教材,受到了老年学生的广泛认可。最后朱老师用幽默的话说“我从教60年,一辈子干了一般人两辈子的活,教了近万名学生,也为常州计算机普及做了一点贡献。”朱老师这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把工作做到极致的追求,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第二位退休教师朱国平则讲述了自己悉心钻研空调制冷技术的经历。他说自己18岁参加工作,由于学校由普通高中转为职业中学,他作为物理老师开始专注于电子技术课程,开始时组装收音机,后来是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再后来专注于制冷技术。他说1996年市人社局在工人文化宫开设了高级工培训班,为期三个月。时值冬天,他坚持去上课,终于考到了当时很稀罕的高级工证书;这样不但能上理论课,还能将操作课上好;在教学中,自己还专门制作了制冷技术电路图板,方便了专业教学,由于他喜欢动手操作,也常常带领学生潜心技术制作,成为了一名能工巧匠型教师,并成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
周勤德老师“红案”“白案”与点心制作的故事同样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他从一名历史教师改行教烹饪中的“红案”“白案”以及点心制作;他刻苦钻研烹饪技术,主动到一些知名饭店实践,由于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所以转型很成功;在转行不久的1987年,他指导的学生在江苏省职业学校首届专业技能大赛中就获得了金牌。后来又到广东汕头国际饭店学习西餐和西式点心,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数十年来,他的过硬的烹饪技术教出了许多省市“烹饪大师”级的学生。50岁时,他又“老来学皮匠”,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2003年编写了《江苏风味点心》一书,有十几万字,图文并茂,作为学校校本教材。另外,他还长期担任校外辅导老师,十多年在常州聋哑学校、多个饭店、多个社区传授点心制作技能,用自己的技艺服务社会,周老师的工匠精神始终熔铸于一技之长之中。
精彩的讲述总是能引起心灵的共鸣。每一位青年教师在互动中纷纷讲述了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决心向老教师学习,爱岗敬业,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做一位学生欢迎的老师。
会上,师发处处长薛骁对青年教师提出了诚恳的希望:保持自己不断学习的毅力、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保持好自己的初心、坚持永不言败的精神,创造自己的辉煌。
关工委副主任吴建东作了总结。他说三位老教师几十年兢兢业业、成果丰硕的教育教学生涯,形象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工匠精神。他们是青年教师的榜样。他希望青年教师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深刻领悟和实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他希望青年教师要注重在教学的熏陶中、在日常生活的磨砺中和在专业实践的训练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希望青年教师践行工匠精神中体悟“人间词话”那三重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形成执着专注的匠心目标和定力;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坚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实践;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终达到千锤百炼,精心雕琢的卓越境界。愿与大家共勉。